455 叠层器件,双倍的“快乐”(求订阅)-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同时,这也导致钙钛矿团队里的孙沃,基本上只能稳定拿二作,而有机光伏团队基本上人人都有机会发一区一作文章。

    孙沃想要发一作的文章,必须自己找课题,因为吴菲菲自己的文章都不够发,不可能随便把课题给他的。

    像孙沃之前发的那篇ACSAMI文章,已经算是吴菲菲半送给他的,后面他想发一作文章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。

    但这对他一个刚刚入门的硕士生来说,属实有些困难。

    当然,学校对硕士生的毕业要求只是一篇中文核心,现在孙沃有一篇SCI二区,哪怕魏兴思组里的要求严格一些,顺利毕业肯定是没什么问题了,倒也没太大的压力。

    孙沃之前选择读研,虽然嘴上说是“看看自己适不适合科研”,其实是在“逃避就业”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搞科研好像还不如当时直接去就业呢。

    不过,很多道理都是亲身经历过后才懂,在没有经历之前,就算别人好心提醒,也可能会被当做是在欺骗。

    现在孙沃已经上了贼船,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了,毕竟,他虽然是魔都土著,但也只是普通家庭,不像田晴家境殷实可以随便浪。

    这也是很多课题组导师可以随意拿捏手中研究生的原因,即使学生选择退学等极端的方式,导师损失的也只是一些名声,而学生的耗费的时间,再加上丢失了应届生身份,损失的就非常大了。

    除非家里有矿,或者提前找到了什么稳定创收的手段,不然一般研究生还真的没有什么勇气去反抗导师。

    就算有怨气,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,等毕业了再去实名举报一波。

    虽然大概率没什么用处,但恶心一下导师也不错,还可以出口气。

    段云这周请了几天假回老家了,说是去和台城那边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进一步的洽谈,看来他还是更加钟意老家那边的工作,似乎打算确定下来了。

    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比较大了,家里的人也希望他能在家附近工作,不要在外面“瞎折腾”,毕竟,种花家老一辈人的家庭观念很多都讲求一个“落叶归根”。

    不过,当下不少的年轻人对“家”的看法已经渐渐的改变了,他们不再那么看重“家”这个概念了。

    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在国内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。

    当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,他就越趋于理性,越倾向于当一个“独立的人”,“家”这种传统的概念对他们的束缚也就越小。

    类似的情况,现在社会上丁克家庭变多,非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现象越发的严重,同时还出现即使放开二胎,人口出生率仍然逐年下滑的现象……

   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,其实就是这种“独立的人”或者说“理性的人”变多了。

    当人们变的理性,开始思考,就会发现以现在全面内卷的社会环境下,自己一旦生了孩子,除非“穷养”,不然肯定会极大的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,毕竟小孩可被号称是“四脚吞金兽”。

    如果“穷养”了孩子,孩子没有补课,也不报班,大概率是竞争不过同龄人的,输在了起跑线上,不能拔尖,大概率就考不上好的大学,甚至考不上高中,只能读职高,那将来孩子必然要重新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。

    那要是选择咬咬牙,依靠拉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去“富养”孩子,将来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“卷王”吗?就一定能脱颖而出吗?

    不一定的,因为你的孩子的对手,他们的父母可能也和你抱有一样的想法。

    就像大家嘴上都说着“太卷了,我要躺平了”,但背地里可能都在暗暗的发力一样。

    没办法,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,内卷客观存在,我改变不了现实,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了。

    只要我当了“卷王”,我活下来了,管其他人洪水滔天呢。

    换言之,“独立的人”或者说“理性的人”更加利己,他们会权衡利弊,选择对自己最优的生活方式。

    而关于生孩子的结论,就是“生孩子不利己”,于是,很多“独立的人”或者说“理性的人”便选择了倾向于不生。

    但在把这种倾向付诸于行动时,大概率需要顶着“家”的压力,毕竟这不符合老一辈人的观念。

    而“独立的人”或者说“理性的人”,“家”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比较小,有较大的概率可以顶得住。

    最终表现的形式嘛,就是当今的丁克化、少子化。

    但是,如果整个国家所有人都不生孩子,那么将来就会面临劳动力短缺,紧接着就是人口老龄化,大家一起遭罪,延迟到七十、八十岁退休,再后来就是国家发展速度减缓、停滞甚至陷入衰退。

    未来种花家在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后,可能也会演变成为当下欧美霓虹等发达国家的样子,整个社会非常的两极分化:

    顶层的富人拼命的生孩子,为了从中筛选出来一个优秀的继承人,从而稳定住自己家族所在的富人阶层,不至于“富不过三代”;

    底层的贫民同样拼命的生孩子,反正全部都穷养,有一个能够“野鸡变凤凰”那就血赚,同样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家族“穷不过三代”(灭绝);

    而中层的中产,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,经过理性分析,很多人选择了不生,生孩子的意愿最低。

    田晴依然保持着慢节奏,撰写“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,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”工作的文章,当前进度四成,目标期刊ACSAMI。

    陈婉清现在都没什么存在感了,大多数时间都在蓝河那边,不过,学姐看起来状态还挺轻松的,大概去公司上班比在实验室干活要轻松一些吧。

    许秋之前和一位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的学姐聊天。

    这位学姐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公司做研发,年薪40W,毕业前待的课题组的工作强度与魏兴思这边相当,差不多8106。

    当许秋问起她:“是在实验室搬砖辛苦,还是去上班996辛苦”时,对方笑了笑,毫不犹豫的说:“实验室搬砖辛苦。”

    具体的原因,许秋没有追问,不过根据自己的经历,他大致能想明白。

    一方面,可能是因为在公司干活有钱拿,而在实验室搬砖几乎没钱,哪怕两者工作强度相同,感受也是不同的;

    另一方面,也可能是博士相对比较稀缺,一般公司招来的博士,手下都会配有有硕士和本科生帮忙干活,博士自己基本上是不怎么需要干体力活的,只需要指挥手下,把握大方向,处理一些关键问题即可。

    而在实验室,博士生、硕士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,都是搬砖的苦力。

    就像魏兴思组里,从本科生到硕士生,再到博士生、博士后,工作强度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。

    博士生的工作强度可能还更高一些,因为课程比较少,而且还有毕业的压力。

    许秋没有汇报,周日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大伙儿们分享过了。

    韩嘉莹继续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,目标期刊JMCA,当前进度五成。

    她在组会上讲了讲PTQ1材料的一些表征数据,包括之前送样的核磁数据已经处理完毕。

    虽然像聚合物材料做核磁实验,可以分析的东西几乎没有,但根据惯例,这些实验都是需要做的,许秋有时候也会暗自揣测,这或许仪器厂商和期刊公司背后共同串通好的?

    现在PTQ1这个工作,数据的完整度大约八成半,只差光源数据。

    邬胜男领到了新任务,合成包括COi8DFIC在内的几种受体材料,还有她自己的体系FOIC等。

    她负责的杰青基金申请书差不多快要完成,刚好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实验。

    毕竟,发文章才是她博后期间的重点。

    当然,写本子也不能说不重要。

    日后邬胜男想要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,也要独自写本子,去申请项目。

    只要成果不是惊世骇俗的那种级别,本子写的好坏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申请的项目能不能通过。

    就算到国外发展,要申请经费,也是需要写申请书的。

    总之,搞科研,笔杆子上的技能和实验方面上的技能同样重要。

    莫文琳因为许秋上周接手了叠层器件的制备工作,所以没怎么做实验,专心整理基于J2:PCE10:IEICO-4F的体系的工作,目标期刊AFM,目前进度三成。

    最后,几位本科生汇报,因为临近考试周的缘故,他们集体表示之后过来的频次会少一些。

    几位本科生现在都还没有一作的文章,不过挂名三四五六七八作的文章倒是有一些。

    有机光伏团队的殷后浪、徐心洁挂名的文章更多一些,这让钙钛矿团队的于娅和邓虎分外的羡慕。

    可他们也没有办法,当时人是许秋挑的,他们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。

    其实他们内心也知道,自己表观上水平,比如英语成绩、绩点方面,确实差殷后浪和徐心洁一些。

    有些时候,机会来了,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错失掉,确实还是蛮可惜的。

    不过,话说回来,其实钙钛矿这边也不差,从学术成果上来讲,至少能超过八成以上的课题组。

    组会结束后,魏兴思说道:“许秋,蓝河找我们有事情商量,下午我开车带你一起过去吧。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