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1 传奇院士与“永动机”(求订阅)-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要的,如果预算做的不好,影响到评审结果不说,即使项目申请通过了,也可能会因此导致实际发放的经费被砍一刀,比如申请300W,结果只给268W之类的。

    这部分主要由吴菲菲和曹思负责,他们两个人的身份都相当于是课题组的大管家,负责帮导师管理课题组的经费开支。

    然后是正文科研计划方面,魏兴思这边主要负责“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开发”以及“叠层器件制备”,龚远江那边主要负责“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开发”。

    之前双方已经有过初步的接洽,大方向上已经确定了,不会有太大的问题。

    现在主要是再多看几遍正文,找一找有没有错字、语病、重复用词、逻辑不通顺等问题。

    最后,是前期工作方面,龚远江那边相对比较简单,他们直接把已经发表的几篇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文章放了上去。

    魏兴思这边,许秋把最新发表的《自然·能源》文章放了上去,用来撑一撑场面。

    虽然这篇文章和他们申请的重点项目相关性并不高,但强行找关联总是找的到的。

    Y系列受体和IDIC-4F也可以说是同源的,都是基于ITIC的衍生物。

    另外,许秋还放上了最新的Y系列、叠层器件的实验数据。

    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,因为在别人审核本子的时候,审核人是能看到这些内容的,如果是没有正式发表的工作,到时候可能会被跟风。

    不过,许秋也不是很虚,他放上去的数据只是初代的Y系列受体材料、初代的叠层器件。

    就算几个月后被人跟风,可等到那个时候,自己的研究肯定会有进一步的进展,别人模仿的只是几个月前的自己罢了。

    其实,许秋很希望在重点项目申报之前,能把Y系列或者叠层器件两者之一的成果落地。

    最好是来一篇CNS,这样重点项目申请的成功率还能够再往上提一提。

    但仔细想想,还是稍微有些困难的,重点项目的申报是明年的三月份,距离现在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。

    就算现在现在马上做出一个体系,效率突破15%、16%,也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整理实验数据、撰写文章,投稿后还要等待审稿、修改,估计文章正式发表至少得半年。

    应用科学,不论是成果产出,还是文章发表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,要发CNS,拖个半年,甚至一两年时间是常有的事情。

    魔都综合大学有一位博士,他在博二开始一个项目,博三的时候取得了突破,写好文章后投了《自然》。

    因为要等手上《自然》文章的发表,最终延毕了一年。

    而基础科学,如果真的是非常重大的发现,不论是成果产出,还是文章发表的周期都比较短。

    比如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,或者推翻了之前的某条物理、化学基本规律,这种档次的工作投CNS估计会被秒收秒拒。

    大佬秒收,扑街秒拒,大概是这样。

    当然,真的要取得这种重大突破还是比较难的。

    现在人类社会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。

    类似于人们戏称的“聚变距离实际应用永远有五十年”,很多基础领域的难题,确实也是“50年”、“50年”的往后推迟着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是“50年”,大概是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就是50年吧。

    设定一个50年的远景目标,有点像是给驴子的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,以免驴子失去前进的动力。

    也因此,如果偶在基础科学上,有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,有什么重大的发现,大概率不是真的。

    不过,俗话说的好,“高手在民间”。

    每年中科院都会有大量的民间科学家拜访,声称自己证明了“哥德巴赫猜想”或者是其他什么数学难题。

    然后一看他们用的方法,是初等代数,再一打听,学历是小学毕业……

    倒不是看不起初等代数和小学学历,实在是很多科学问题都是有门槛的。

    “哥德巴赫猜想”表述上很简单,就是“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”,但简单不代表没有门槛。

    除了数学领域,物理领域也被民间科学家们给占领了。

    其中,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永动机,每年都有不少人号称自己制造出了永动机,但无一例外,全部都是假的。

    或许这正是人们普遍希望“不劳而获”的一个体现吧。

    不过,有一种名叫“饮水鸟”,或者“饮水鸭子”的玩具,可以实现在某种情况下的“永动”,还挺有意思的。

    “饮水鸟”的头和躯体分别为两个薄壁玻璃球(简称“上球”和“下球”),其间以一根玻璃管连通,内装乙醚液体,构成一个密闭容器。

    鸟头四周包有一层易吸水的布,鸟身前方放有一杯水,确保在鸟身倾倒的时候,可以“喝到水”。

    初始状态下,鸟身略向前倾,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,鸟头并没有触及前方的水杯。

    此时,因为乙醚沸点约34.5摄氏度,在室温条件下容易挥发,所以密闭容器内部将充满乙醚的饱和蒸气。

    启动时,给鸟头滴少许水,布上的水在蒸发时大量吸热,使上球内的乙醚饱和蒸气在降温的同时降压,导致下球中的饱和气压大于上球中的气压,下球中的乙醚液体沿玻璃管往上压,于是整个鸟的重心上移,从而打破了支点的平衡状态。

    鸟身随上升的乙醚液体逐渐前倾,当鸟嘴接触液面时,上下球刚好通过玻璃管连通,下球中的部分气体进入上球,两部分气体混合,当上、下球中压强一致时,失去气体压力支持的液体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回下球,饮水鸟的重心再次下移,于是渐渐直立起来,回到初始状态。

    由于“喝水”时,鸟嘴接触水面,沾湿了裹鸟头的布,于是它又会再次启动。

    总体的表现,就是只需要开始给“饮水鸟”的头部沾点水,“饮水鸟”就会一直重复抬头、低头做出“喝水”动作。

    看起来“饮水鸟”是有点像一种利用环境中热能的第二类永动机,但其实它只是一种遵守热力学定律的,通过单组分相变实现的热机。

    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,是因为它利用了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原理。

    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,因为这个热机的转化效率实在是太低了,所以只能用来当做玩具,或者用来科普。

    “饮水鸟”的存在已经很久了,早在1936年,毛子联盟的别莱利曼写的《趣味物理学续编》就已经提到这个玩具,后来的1946年,漂亮国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在漂亮国对其申请了专利。

    因为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,所以重点项目的对接,进行的很顺利,很快拿到了初步的版本。
    第(2/3)页